Search

誰說有趣的靈魂是聰明人的專利?
-
突破思考框架的三個創意性思維
  • Share this:

誰說有趣的靈魂是聰明人的專利?
-
突破思考框架的三個創意性思維

▶︎ 習慣了有條有理的日常

「我覺得你這樣做才對!」
「腦子不能實際點嗎?想這些有的沒的。」

習慣寫只能填英文字母的選擇題,或是圈圈叉叉的是非題,換到理科,是習慣了邏輯推演的最佳解。

學習讓人習慣每件事情都該有個既定答案,而不該有任何不確定,導致內心動搖,久而久之,連著生活的一切,也趨向期待有那麼一個最佳公式解。

▶︎ 公式解以外的生活滋養

然而,公式解的生活雖然可以讓我們很快速找到一個答案去依循,卻也就這樣結束,沒有更多的思考空間,讓人缺少了在既有選擇中創造額外可能,最大化創意發展的樂趣。

明明,人的天性並不喜歡保持沈默,會期待讓自己的聲音被大家聽見,或是突破舊有的觀點,靠著自己的力量創造全新觀點,從中感受進入心流體驗的那種自我實現感。

▶︎ 自產全新觀點的創意性思維

觀察到人們線性思考的現象,心理學家愛德華‧德博諾撰寫《六頂思考帽》一書,將思考方法以「顏色」區分,用各種故事舉出實際運用方式。

其中提及的「綠色思考帽」,代表著創意與創造新的想法,就可以從這三個思維開始:

• 故意將不相關的事物放在一起
• 思考多個備選方案
• 暫停新的創意思考

ㄧ、故意將不相關的事物放在一起

從捷思法來看,為了降低意志力的損耗,腦袋習慣從自己過往熟悉的事物出發,而這也導致了我們習慣以相同的路徑去尋得答案,為了突破這個既有框架,可以刻意的將平常會排除掉的雜訊丟進來。

假設要思考「奶奶」的取名由來,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從奶這個字去聯想,想到奶粉、奶茶、慈祥......,然而,正確答案卻可能根本毫不相關。

因此,隨意觀看任何書籍,或是去接觸平常不會接觸的事物,並刻意將兩者聯想,就能逼迫自己產生新的思考路徑,刺激出新創意。

二、思考一個答案後的其他選項

習慣急迫地找到最好的答案,就容易在想到第一個答案後馬上實施,而不是去發想更多的備選方案。

然而,每一件事情都有多的視角,如果我們能無限拓展自己的觀點,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一件事,就能因為思考路徑的不同,創造更多的可能。

三、停止思考新的創意

還有一種創意發想,是「停止思考」。因為不斷去拓展新觀點,很可能是假定好了答案,於是去找更多能證明自己的證據。

因此,給自己一些安靜的時間,運用自我覺察、正念、寫日記去回顧過往的各種以為,到處走走逛逛,就能脫離原來的思考迴圈,發現更多的可能。

⭐️越堅持馬上想出來,就越容易想出差不多的東西

▶︎ 每個牛奶糖都有的免費專屬回饋

《六頂思考帽》透過白、紅、黑、黃、綠、藍六種顏色劃分人們的思考方式,讓原有的事物不只有單一切角,更讓我們可以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,創造更多選擇。

此書由「有聲書音頻平台 Himalaya 」提供,
現在牛奶糖不止可以免費聆聽此書,還享有以下回饋:

✓ 暢聽上百本世界級暢銷有聲書
✓ 任學超過千堂重量級講師音頻課程
✓ 每週更新一書即時掌握世界脈動

⭐️ 哈佛、史丹佛等大學教授都有獨家開課!

✨Himalaya 30 天 VIP 體驗兌換三步驟✨

1. 前往連結:https://www.himalaya.com/mPmO4
2. 點選「開始 30 天免費暢聽」
3. 填寫註冊資訊,即刻享有30天VIP 體驗!

( 30 天 VIP 體驗結束系統會主動詢問,不擔心直接被扣錢!)

▶︎ 使用心得分享
試用 Himalaya 一個月,剛開始我很不習慣,覺得只要發呆一下下,重點就過去了,覺得是一直以來習慣在閱讀中一邊深度思考、一邊大片略讀自己需要的內容,讓整個思維方式變得很跳躍。

到了後期,我覺得有聲書變成滿有趣的知識吸收方式,因為文字的論述跟口頭的表達是完全不同的,聽有聲書像是聽床邊故事,或是周遭朋友分享觀點一樣,讓我能夠逼自己的腦袋不要再亂亂轉,而是先全神專注去聆聽對方,接著深刻反思沉澱。

▶︎ 延伸好書推推
如果大家喜歡這篇《六頂思考帽》,想要更深度的去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式的話,也推薦大家去聽聽《認知尺度》。《六頂思考帽》像是「知道」思考可以有其他的方式,而《認知尺度》是直接進入思考的操作。

批判性思考是怎麼來的?我們可以怎麼去搜集多種觀點,卻不被人左右?如果在學習一項新知時,要如何內化並沈澱出自己的新觀點,而不是單純「記憶」一個新資訊?

🚀 本文與有聲書音頻平台 Himalaya 合作
👉 每周日準時遞上暖暖心理文

✨簡單用心理學,找到潛意識埋藏的真相!✨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參考來源:愛德華・德博諾《六頂思考帽》
#心理學 #心理 #認知 #認知思維 #思考 #Himalaya #有聲書 #psychology #cognitive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嗨,我是奶奶! 在這裡我會利用心理學的角度剖析生活中的大小事,一起透過知識弭平資訊落差,共創更溫暖的世界吧。 :)
View all posts